感恩福建公益团队走进清逸托老院
一位7旬孤寡老人“赡养”老人的反哺梦
[引言]
在清逸养老院,有一间送终房,老人垂死之时,会被抬进这个位于偏僻角落的房间。当老人微弱的呼吸渐渐消失于无之后,火葬场的工作人员悄悄地从后门绕进来,收拾老人枯槁般的遗体,抬上车,离去。并不是每位老人都会安心地离开,“有些去世了眼睛还睁得大大的”。事实上,在这个养老院,很少有老人能安详地离去,他们大多没有伴侣儿女,或是精神、肉体有残疾,被亲戚后辈们扔在这里,极少有人过问。阴暗的房间,不大的院子,以及冰冷的铁门,圈养着他们死寂的晚年。
“我今年70岁了,要是撑不下去,不知这些老人以后怎么办。”清逸托老院郑院长说起养老院的未来有些伤感,“我年轻时不在父母身边,他们的养老送终受了邻居不少关照,所以我开养老院也是为了回报社会给我父母的帮助。所以,只要我还能干下去,清逸养老院还会一直接收经济困难或生活不便的老人,不然我的心里不安。”
2016年1月30日,感恩福建公益团队秉承“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”服务理念,由队长驿动带领义工们第一次走进清逸托老院,向托老院捐赠20箱牛奶,还向郑院长了解最亟待解决问题,对清逸托老院进行入户调研。
清逸托老院的“前世今生”
三十几年前,郑院长在三明建宁县插队,双亲患病在家,多亏邻里乡亲照顾,才不用两地奔波。回到福州后,郑院长辗转做了好几个行当,自认为还未立业的他,一直没有成家。“以前很多人帮过我父母,我也想做点什么。我自家房子多,办养老院挺适合我的,那时候国家也提倡办民营养老院。”
刚开始,郑院长并没有计划专门接收孤寡或有残障的老人,“是因为后来我对他们的同情多了一点,别人听说了,就都往我这边送来。”渐渐地,这里成了孤寡或有残障的老人的聚集地。
清逸托老院,已经是他生活里喜怒哀乐的全部来源。
郑院长介绍,目前托老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块:郑院长自建房有些空房间用于出租,每月有一小部分租金;住客们每月缴纳的费用;以及宗教团体和社会爱心人士的不定时不定量捐款。即便如此,养老院的收支也只能勉强平衡,生活硬件条件差,护工更是走了一波又一波。
由于通风不畅,老人院里弥漫一股刺鼻的臭味,墙壁上霉斑片片。整个托老院只有郑院长和护工阿姨两个人在料理。护工阿姨和老人住平房,郑院长则住在依着老人院的小楼房里。半夜老人摔倒,护工阿姨力不能及时,常常呼唤郑院长帮忙。半夜三更时分山边村的道路上,有时常常能看到郑院长敲门买药的身影。由于民政部门认为清逸养老院的条件不达标,郑院长一直没有办下正规手续,也难以获得相关政策补贴的支持。
“我个人能力有限,只能求助大家,目前托老院里现在住着18个老人,大部分都是残障,最需要解决的是安全监控和护理床、沙发的问题。”郑院长向义工们表示,提升托老院的硬件设备,也是能够为老人们提供更好服务的保障之一。
感恩福建团队群策群力 雪中送炭
入户调研后,感恩福建团队召开“精准帮扶”会议,向社会发出倡议书及主题捐款活动,得到企业与义工们的积极响应。璞丽企业、艺合堂企业及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为托老院提供安全监控、墙体翻新、购买护理床及沙发采购捐款支持,一批批物资陆续向清逸托老院输送。
2月27日,爱心物资棉被18床温暖送达;3月19日,感恩福建公益团队送达并安装护理床八张、皮质沙发两张、监控设备一套及摄像头四个……“天气热一些,我们还将跟进墙面的翻新与防漏服务。”璞丽企业义工代表和郑院长详细沟通后续的翻新规划。
(图片为感恩福建义工原创,转载需注明出处,谢谢支持)
[清逸托老院掠影]
这位住客是北京人,前妻和子女仍在北京生活。他年轻的时候,在福建宁德工作,精神分裂后,儿子没钱把他送到精神病院,被辗转硬塞到这里。他经常暴力伤人,所以被层层铁门关住。每次吃完饭都把碗添个精光,还时常吃自己的大小便。护工进去制止,常被他打得满手淤青。没有人知道他受了什么刺激,也没有人知道他健康时是个怎样的人。
(清逸托老院掠影图片均转自腾讯新闻事实派)